毛主席曾这样评价曾国藩:“他是地主阶级中最厉害的一位!”这句话体现了毛主席对曾国藩的高度评价,彰显了他在那个时代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。
或许有人会认为,曾国藩的一生注定辉煌无比,但实际上,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,经历了许多坎坷与挫折。正是这些磨难,才成就了他后来的不凡。
从自己的人生历程中,曾国藩总结出了四句真言。这四句箴言饱含智慧,凡能参透其意的人,往往能够在未来取得不凡成就。
那么,这四句真言到底是什么?而曾国藩年轻时又经历过哪些失败与挑战呢?
曾国藩的家庭在当时算是中等偏上,属于普通的耕读世家。虽然家境不算富裕,但父亲能够供养九个孩子吃饱穿暖,在那个年代已经算不容易。
他的父亲在43岁时考中了秀才,这对家中气氛和曾国藩的成长影响深远。受父亲影响,曾国藩从小便开始刻苦读书,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。
展开剩余92%在许多人眼中,曾国藩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,主要是因为他非常聪明。毕竟,很多成功人士的共同特质之一就是聪慧过人。
然而事实却出人意料,年轻时的曾国藩并不聪明,反而比一般人还要笨拙许多。
有一次夜晚,曾国藩正在书房中专心致志地读书,却浑然不知屋檐下正藏着一个盗贼。这个贼人打算等他背完书回屋休息后,再趁机下去偷些值钱东西。
但令贼人大跌眼镜的是,曾国藩背书竟然背得如此困难。读了好几遍仍不能记牢,这让贼人忍不住跳下来讥讽道:“我倒没见过你这么笨的读书人!我只听了几遍就能背了,你连一半都背不出来,劝你还是别读书了。”
听到这番话,曾国藩既惊讶又尴尬,而这盗贼居然能一字不差地背完了课文,随后便悄然离开了。这个故事虽有戏谑成分,却真实展现了曾国藩早期学习的艰难与不易。
尽管背书困难重重,曾国藩一有时间就坚持读书,这对他而言既是鞭策,也是不断丰富自我的机会。正是这种坚持让他逐渐成长。
背书难题未解,考试同样坎坷。曾国藩曾六次考试落榜,最终才考中入仕,踏上仕途之路。
进入仕途后,他的境况略有改善。凭借扎实的努力,曾国藩在短短十年内实现了连升十级的惊人升迁,写下了史诗般的晋升篇章。
但若以为他的道路此后会一帆风顺,那就大错特错了。
众所周知,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极其严重的内乱,起义军一度攻至天津,威胁着清王朝的统治根基。
这场起义的规模和威力,堪称最能动摇清朝统治的重大事件。中央遂命曾国藩领兵平定太平天国,湘军也由此声名大噪。
对曾国藩来说,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充满艰难险阻,坎坷程度堪比他年轻时苦读的岁月。
太平军中有位勇猛无比的将领——翼王石达开,他的英勇与战略让曾国藩多次陷入绝望,甚至一度产生轻生念头,跳进河中自尽。
幸好身边将士及时救助,曾国藩多次从死亡线上被拉回,正是这些历练成就了他一条重要的人生真言:“无论遭遇多大逆境,都必须坚持到底!”
每个成功者的路都不会平坦,唯有不断努力、不轻言放弃,才能有机会抵达成功的彼岸。
因此,曾国藩逐渐放下轻生念头,依靠与将领们的齐心协力,最终成功平定了这场席卷全国的太平天国运动。
虽然胜利最终到来,但过程极为艰辛。石达开虽已离去,但随后又出现了忠王李秀成,这位将领屡次击败湘军。
但曾国藩心中早已有了必胜信念,他不再畏惧强敌,选择正面迎战。
世上没有人能轻易获得成功,唯有持续努力和坚持,才能活出自己理想的模样。
除了“坚持”的真言,曾国藩还提倡“尊敬”和“宽恕”,这两条与官场处世密切相关。
曾国藩的品行深受敬仰,他曾说:“不尊重他人,就是不尊重自己。”
如果自己都不尊重自己,又怎能期待他人尊重自己呢?
从小到大,无论面对长辈还是晚辈,曾国藩始终以礼相待。即便官场尔虞我诈,他也坚持对每个人保持礼貌。
虽然官场的政治风气让人厌烦,但真心换真心,终究是一种人生成功的表现。
当时官场中不少人奉行“人不敬我,我不敬人;人若敬我,我必敬之”的原则。
因此,曾国藩的礼貌赢得了许多人的敬重,也为他搭建了良好的人际沟通桥梁。
时间一长,朝中不少官员都成为了他的朋友。
这对今天的我们也极具启示意义,唯有主动尊重他人,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。正如俗话说:“你不尊重别人,别人凭什么尊重你?”
而且社会中善良的人毕竟多于坏人,不懂尊重他人的人终究是孤立无援的。
至于“宽恕”,就是对他人抱有包容心,不轻易失去理智,懂得忍让。
清朝时除了曾国藩,还有另一位重要人物左宗棠。说到左宗棠,人们常联想到他率军收复新疆,堪称民族英雄。
事实上,左宗棠是曾国藩提携起来的得意门生,因此曾国藩也是他的恩师。两人本应和睦相处,然而冲突时有发生。
不少人认为,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是他人生最大的污点。
从现代角度来看,这确实是一个争议点,但站在当时的身份立场,曾国藩的所作所为无可厚非,“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”!
让左宗棠难以接受的是,曾国藩平定起义时滥杀无辜,尤其对太平军士兵极为严厉,即使俘虏也多被处死。
此外,左宗棠还向皇帝建言,指责曾国藩作战无能,建议将其替换。
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确实异常艰难,从曾国藩数次想轻生可见一斑,但他已竭尽全力。
面对左宗棠的批评,曾国藩未曾争辩,反而虚心接受。他知道,批评中有真理,若无道理便当做未闻。
对于好的指责,虚心接受,事后改正;对于无用的指责,置若罔闻,没必要大动干戈。
在曾国藩看来,争吵消耗时间和精力,不如多读几页书来得有益。
当然,对他人宽恕可以,但对自己绝不能放松。他之所以成功,关键在于对自身极度严格,这就是修身自律的体现。
自律的人一般不会生活得太差,这一点在生活中屡见不鲜。
最后一句真言,核心是一个字:“辣”,即做事要果断坚决,犹豫不决必定失败。
以平定太平天国为例,曾国藩尤为讲究杀伐果断,对俘虏坚决处决,毫不犹豫。
对待太平军将领亦是如此,拖延只会给敌人留下逃跑的机会。
曾有一回,捻军首领张乐行被押往京城处死时,途中遭遇劫囚,但最终张乐行还是英勇就义。
后来抓获英王陈玉成,曾国藩更是免去了押送,直接处斩。
正是因果断决绝,太平天国才得以迅速平定。虽因此丧失不少性命,但至少为大清续命,达成曾国藩心愿。
曾国藩因此得了个外号叫“曾剃头”,不少人误以为是因他屠杀太平军士兵而得名。
其实,“曾剃头”源于他处决过大量土匪。土匪中也有无辜之人,但曾国藩的果断源于曾因心软而导致的严重失误。
曾有一次他放了坏人,结果好人反被害死。类似悲剧多次发生,迫使他不得不严厉处置。
虽非完人,曾国藩的缺点已经很少。无论剿匪还是平定起义,始终怀着对国家的忠诚。
可见,若其他忠臣坐在他的位置上,也会做出类似选择,因他们同样怀揣赤胆忠心。
曾国藩曾说:“欲成大器,人脉次之”,最关键的是自身努力。
只要结合他总结的四句真言,终究会在人生路上脱颖而出,成为理想中的自己。
既然曾国藩能够做到,我们也一定可以!
发布于:天津市恒汇证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